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命理起名

「易道」的四大精神

发布时间:2012.05.07    来源:    查看次数:138

1. 法則:《易》為四大聖人體證宇宙變化之道的總結,故能「通神明之德」 ,亦可「類萬物之情」 ,將此種變化之法則,成為我們做人處世的原則,不但具有邏輯性,更具科學性,依之而行則為「順命行道」,是天人一貫的大道方針。

2. 和合:「河圖」為陰陽和合的二氣五行圖,「洛書」為縱橫斜均為十五的和合圖。乾道的陽剛之美,配合坤道的陰柔含潤,必然可以「自強不息」 ,不斷提昇;更能「厚德載物」寬容大度。「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,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」 。《繫辭傳》中對此觀念再三闡揚。如「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;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,子曰:『君子居室,出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,況其邇者乎!』真正的和合,自可全拋一片心,全力以赴,事無不成,道可臻境。

3. 化育:化則變通,育則功成。蓋生生之謂易,「易之為道也屢遷,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,上下 常,剛柔相易,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。」說明化的必然性。而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」「大哉坤元,萬物資生」則充分表達易道化育的動力所在,大如天地,小如芥子,無不由此易道所化育而成。故聖人鼓勵我們身為三才之一,當共參贊天地之化育,稱之為「與天地同參」 ,誠為學易者的無上使命。

4. 至誠:《易》與《中庸》之所以相通,在於至誠之道,故云:「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。」「唯天下至誠為能化」「至誠如神」「至誠無息」……。得知「至誠」不但是完美的理想人格,更屬天人溝通的重要橋樑。

易道之至誠,用之極處,則必可「窮理盡性,以至於命」 。人得一為大,一乃至誠感天之道,得道必多助,失道必寡助,是定律,亦是常情。